网站入侵

入侵网站,破解服务,入侵服务,渗透测试,网络安全

14岁天才黑客加盟微软(中国14岁黑客天才)

本文目录一览:

黄鑫的详细资料

网名: glacier ,木马冰河

真名:黄鑫

毕业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工作:网络安全网站“安全焦点”

性别:男

年纪:28

现居住:广西

网站:xfocus.net

婚姻:刚结婚不久

============================================================

大家都知道微软网站被黑客入侵是因为木马软件的缘故。这个以特洛伊战争中使用的木马正大摇大摆地杀入互连网的领地,而这个软件的编写者就是被我们称为木马教父的黄鑫。99年,木马虽然已在黑客中间遍布使用,但多数为国外的BO和BUS等木马,对于一些刚接触黑客的生手来说,理解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熟练使用这些软件无疑成为了“通往黑客道路”上的最大的难题,此外这些木马多数能够被杀毒软件擒获,使得国内的黑客多数不愿意去用木马。正当国内大多数黑客们苦苦寻觅新的国外木马时,一款中国人自己的编写的木马悄悄诞生了,他就是冰河。冰河在诞生之初凭借着国产化和暂时无杀毒软件能防杀的特点迅速地成为了黑客们使用最广泛的木马。冰河本不该归属于木马的行列的,按照冰河作者黄鑫的话说,他编写冰河完全是靠自己的兴趣和网友的鼓励,最初只是想编写一个方便自己的远程控制软件,不曾想竟然编成了一个中国流传使用最广泛的黑客软件。

在1.2版本冰河发布以后,国内的黑客们大多认同了冰河,把冰河作为了木马软件的最佳选择。经过多方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来自中国国内的黑客们的支持使得黄鑫又努力研发出冰河2.0。2.0新增加了许多以前没有的功能和特性,特别是他在使用的过程中比1.2的更加方便更加的隐蔽好,所以2.0的出现使得冰河即时成为了人尽皆知的木马类黑客软件。冰河良好的隐蔽性和使用简单的特点让国内许多想成为黑客,但又不懂黑客技术的人深深地过了一把黑客瘾,利用冰河入侵个人系统计算机后,他们便能够利用冰河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一切。现今非常多出名的黑客都是利用冰河迈向通往黑客道路的第一步的。黄鑫的冰河让非常多人体会了做黑客的快感,更让非常多人了解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其实就黑客的定性而言,身为一个数据库研发程式员的黄鑫或许根本算不上一个黑客,他从来没有黑过所有一个网站,甚至在研发测试冰河的时候也是利用自己和朋友的计算机来检验。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冰河的强大功能,特别是22版的冰河研发出后,他能让所有一个菜鸟顷刻之间变成一个极否有攻击力的黑客。这一切理由都让黄鑫成为了中国黑客,特别是初级黑客们的精神领袖。我们几乎能从每一个想了解黑客的朋友的计算机里找到冰河的身影。在中国千千万万个连接在互连网上的计算机中,几乎每一百台里就埋藏着一个冰河,我们也不难发目前大大小小的网吧里时常能够听到那些初级黑客利用冰河搜寻出冰河的受害者后发出的兴奋高呼。冰河,已成为了中国木马的代名词。冰河已成为了互连网恐怖的象征。

现如今黄鑫已停止了对冰河后续版本的研发,作为程式员的良知让他不得不面对冰河作为一个黑客工具的危害性。没有人想成为人民的公敌,正是这些良知让黄鑫放弃了冰河的后期研发。作为一个无意间带动了中国互连网络安全发展的人,他的名字应向他的软件相同,永远值得我们去回忆,虽然他带给我们的只有那个经典的木马程式,但这依然不丝毫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敬。冰河在打开我们计算机大门的同时也打开了我们对网络安全认识的大门。

黄鑫还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时,为了给自己的计算机杀毒,黄鑫一头栽进网络安全的世界里再也没有出来。1999年上半年,黄鑫写出了冰河木马软件。随着冰河木马在网上的迅速传播,黄鑫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

冰河木马一经问世就颇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他既可当作植入被攻击端的木马,也可作为正当的网络远程管理利器。黄鑫自己从未用他黑过所有一台别人的计算机,如同一个纯粹的剑客武痴,他关注的只是技术本身。

在那场中美黑客大战中,许多人都用了黄鑫写的程式去攻击。黄鑫始终认为,对真正的黑客来说,破坏并不是目的,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发挥每个人的专长。

江湖中,所有厉害的“武功”本身并没有害,只是要看用他来杀人,还是救人。当90%的人用“冰河”来给别人种木马时,黄鑫觉得“冰河”已失去了再升级的意义,他终止了冰河木马升级研发后,又关闭了“木马冰河”个人站点,因为这个网站正被众多狂热的黑客痴迷者变成“木马黑机”的交流园地。

2000年底,黄鑫加盟网络安全网站“安全焦点”,他将完成公司本职工作之外的精力都用于知名扫描器“XSCAN″的研发升级及“安全焦点″的建设维护。

朋友和女友对黄鑫的评价是:冰河做事情比较踏实,重实际,技术非常好不过谦虚,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黄鑫,木马的精神领袖。他应当之无愧地为中国黑客软件的头把交椅。

800字材料作文

• 盖茨华丽转身:人类梦想没有终结版

比尔·盖茨的离去让人有些伤感。

他说:“有时开车送孩子时,会忘了在干什么,突然想到工作,就会开车去微软了,孩子们问:爸爸,爸爸,我们去微软做什么?”

但,两年前的约定无法更改,盖茨去意已决。

“我离开微软的全职工作,可以为其他人创造一个走到前台的机会,因为我们离开,可以腾出一个真空地带。我决心离开,给微软一个新气象。”

“我确实在想,如果我不担任微软的全职工作,微软才会新人辈出。”

……

6月27日,在美国华盛顿州雷蒙德微软总部,盖茨向830位同事发表了告别演说,泪眼朦胧。

33年前,他一手创建了这个公司,33年后,在公司“比任何时候都强大”的时候,他转身离去。

微软的盖茨时代结束了,世界留下了一串长长的思索。

一个技术天才、商业巨人、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儿,一个连续13年的世界首富,在精力充沛之际,断然离去,将580亿美元财产悉数捐出,对此,我们该给出一个怎样的解读?

• 科技传奇

让我们把镜头闪回两年前。

2006年6月15日,微软发布公告:从2008年7月开始,其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将不再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这条消息震惊了世界。

微软中国的前总裁唐骏回忆,他第一次见盖茨,是在1994年,微软一次万人员工大会,他距离盖茨大约100米远,但心中“还是很激动、紧张”;而盖茨出场的时候,所有人都起来鼓掌。

“那时候的盖茨,是高高在上的,在员工心中,基本上是神的感觉。”多年后,唐骏这样形容盖茨。

就是这位“神”一般的人物,在2004年的一次度假中,萌生退意——他“发现,自己内心把更多时间花在慈善事业上的愿望,正越来越强烈,希望有更多时间从事基金会的工作。”

30多年前,头发蓬松、不修边幅的少年盖茨,心中可没有这样的想法。那时,在西雅图湖滨中学读书的他,刚刚迷恋上计算机,为了获得操练的机会,一到晚上,他便和好友保罗·艾伦一道,骑上自行车,去帮CCC电脑公司捉臭虫(BUG)。

最终,这位少年天才将自己编的程序,卖给了自己就读的学校,赚了4200美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少年的眼光也让人惊讶——在1970年代早期,他写了一封著名的《致爱好者的公开信》。宣称:计算机软件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计算机爱好者们不应该在不获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复制电脑程序。而当时,计算机界受到黑客文化影响,认为创意与知识应该被共享。

现在常被人提起的经典是,1970年代末,IBM计划推出PC,需要寻找合适的操作系统。在与另一家公司简短谈判后,IBM找到了微软。

而微软在未告之自己正在与IBM谈判的情况下,找到了西雅图电脑公司,以5万美元的价格向该公司购买他们所开发的操作系统。之后,再授权IBM使用该操作系统。

神话般的盖茨,让人记住的不只这些:

1980年代中期,他对光盘作为数据储存媒介的前景感到乐观,因此积极推广CD-ROM;1990年,微软推出WINDOWS 3.0;1995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95,使个人计算机变的极其简单易用。

也是那个时候,他的个人财富跃居世界第一,出版的《The Road Ahead》,连续七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他的声望如日中天。

• 一个人

但神话光环后的盖茨还只是个人,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财富巅峰,他会出手豪阔;看透了世事之后,他会追逐公平。

1993年,在索斯比拍卖行,他以2000万美元价格从一位收藏家手里买来柴尔德·哈萨姆的《花房》,比原价高了近四倍;1994年,为了达·芬奇那18页的笔记,他花了3080万美元;建豪宅,他用去5400万美元……

当他的妈妈,劝告他“作为一个好的公民,一定要为社会做些事”的时候,他无法入耳,大声回嘴:“妈妈,妈妈,我有一个公司要管理。我为社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这个企业成功。”

和很多的企业家相似,当时的世界首富盖茨,对于社会贡献的理解是:微软公司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活跃。

但是,社会对他的需求不止这些:每天都有无数的求助信、请求信雪片般飞来,媒体报道说,其数量增长的幅度几乎与微软的发展速度、名气增长成正比。

盖茨无暇去拆阅这些信件,但舆论压力让他的父母焦躁不安——如果对这些来信置之不理,儿子头上原来“吝啬鬼”的帽子岂不是更牢?

1993年秋天,盖茨和女友梅琳达到非洲去旅游,看到了满目凄凉:在扎伊尔,一个个城镇死气沉沉,狭窄街道两旁的商店全钉上了木板,犹如鬼城;在小小的露天市场,几个妇女把少得可怜的一点儿蔬菜放在地上卖,再没有其他东西……

“那种景象确实震撼了我们。我们曾经一路上用目光搜寻走路的妇女,就是为了看她们是否穿着鞋?——没有,她们全是赤脚。”成为盖茨妻子的梅琳达回忆。

1994年,盖茨深爱的母亲死于癌症。这一年,盖茨名下一个资金总额达9400万美元的基金会建立起来。

在一本盖茨的传记中,作者这样写道,“1998年,正在比尔·盖茨面临官司,也陷入心灵的煎熬时,《纽约时报》星期日版上的一篇文章,使他们夫妇受到深深触动。文章说,在全球范围内,90%的疾病发生在贫困国家,但这些国家的人民,却只有10%的保健资源。这类文章以前也登过不少,但是这一次,对他们俩——首先是对梅琳达,随后对比尔·盖茨——却发生了奇妙的效应,唤起了他们非洲之行的切身体验。”

梅琳达说:“我记得,这是我和比尔第一次谈论,这些疾病对于孩子们是多么悲惨。我们问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

于是,2000年,盖茨将名下的两个基金会合二为一,命名为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也是在那一年,他将微软CEO的位置让给了好友鲍尔默。转身开始了。

• 转身再造神话

微软中国的董事长张亚勤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他准备做一个演示,忽然听到一个声音,问视频压缩速率有多少?回头一看,正是盖茨。

随后,两人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盖茨把他对技术的理解、对市场的感觉,联系在一起,超越单个技术、单个产品的层次展开探讨,让张亚勤印象深刻。

“盖茨的技术、产品的感觉都很好,对市场等综合因素的把握游刃有余。”张亚勤说。

10多年后的现在,盖茨的兴趣扩散了——为了用好基金,他甚至快成为半个医疗问题专家——在巴西度假期间,饶有兴趣地通读了分子生物学家詹姆士·沃森的《基因分子生物学》。

“生物学使我们人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我很喜欢普通生物学,如人的免疫系统什么的,我觉得就很有意思。”盖茨说。

唐骏向我们讲了一个饶有意味的故事:他刚加盟微软的时候,“工作状态的盖茨一度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总恨不得一步到位给别人指出问题”,但是到了他即将“离开微软时,盖茨已经变得得柔和很多了,有了慈祥的感觉”。

“刚开始他还像是个老师,处处精心指教,到了后来,就成了导师,只给你指出大的方向,更多地从宏观角度来考虑问题。”

变化当然不仅于此。

2005年,在盖茨50岁生日的时候,他向外界发表了令人震惊的声明:准备将自己巨额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孙!

“这些巨额财富对我来说,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盖茨说,他不希望将财产留给子女,因为这样做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的孩子最为重要,但“个人的成功只与个人努力有关,与(继承多少)金钱没多大关系”。

2008年6月21日,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他再次重申了这个观点,并且多了几分幽默:“我会同那些幸运地获得了巨额财富的其他人谈谈,告诉他们如何将财富返还给社会。”

“盖茨是对的,如果他继续留在微软,不会做出更大的影响,但他转身慈善,完全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古至今,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一位观察家评价。

“我们中国目前还无法出现盖茨这种人物,但是,影响肯定会长久地留下来,因为,那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标杆。”“打工皇帝”唐骏说。

微软捕获的第一个中国黑客-刘蝶雨

《成长》:微软捕获中国黑客刘蝶雨大约在5年前,即1998年夏天,李开复第一次来到北京组建研究院的时候,口袋里揣着微软公司雄心勃勃的计划:6年投资8000万美元,寻找到100个最杰出的研究人员。那时候他的身边只有两个人。他们在北京中关村希格玛大厦落了脚。

从那时到今天,积聚在北京微软研究院里的这些年轻人,渐渐让全世界感到惊讶。微软中国研究院已经改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聚集在希格玛大厦第五层里的年轻人已经有400多人。如今世界上第一流的5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每100篇中有5篇是从这个研究院出去的。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大学校园。

2003年初,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与畅销书作家凌志军一起探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群“微软小子”的成功之路,即他们如何从普通人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这正是本书的主题。

发现了一个黑客,在中国!

“我们发现了一个黑客,在中国。”

2003年1月的一个早上,张亚勤来到办公室,打开电子邮箱,这一行字立即弹出来。

邮件来自微软公司总部的安全小组。该小组的职责之一是监视因特网浏览器在全球的运行情况,专门寻找“臭虫”,然后弥补,同时还要监视网络上面神出鬼没的“黑客”行踪。

对于微软公司来说,网上“黑客”的性质是不同的。有些“黑客”的确对微软抱着敌意,专门寻找微软软件产品中的“臭虫”,利用软件本身存在的漏洞,去攻击那些软件使用者。这种攻击带有极大的破坏性,还让微软公司难堪。另外一些“黑客”则纯粹属于“技术狂”,他们专找大公司产品的毛病。

“可以肯定他是一个中国的学生,”他们告诉张亚勤,“在湘潭大学读书,名叫刘蝶雨。”

湖南·湘潭大学·刘蝶雨

刘蝶雨坐在他的拥挤不堪的房间里,盯着电脑屏幕,目不转睛,已经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那上面是微软公司最得意的产品之一“因特网浏览器”。他知道他想找的东西就在那里面,他已经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可它为什么还不出来呢?……

他一边想,一边用手指敲击键盘。就在那一瞬间,“因特网浏览器”出了麻烦。

他咧开一嘴大板牙,嘿嘿笑了:“我破坏了它的规则,是不是?”

他身边有不少恨微软的人,看了他做的事情,不免大快人心。开心完了,又在猜测微软那边的动向。“真奇怪,”有个同学对他说,“微软还没有对你采取行动啊?”

正说笑着,电话铃声响了。他拿起来,就听那边有个声音说:“我是微软的。”

刘蝶雨当即目瞪口呆。

“也许你愿意和我们合作”

电话这边真是微软的,叫林斌,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新技术开发部的经理。他接到张亚勤转发的邮件,按图索骥,很容易地找到了刘蝶雨。

“我们找你,没有什么特别的。”林斌感觉到对方的紧张,希望缓解气氛。

对方“啊”了一声,还是不说话。

林斌似乎想起了什么,赶忙自我介绍。说自己在北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一个工程师小组。

“啊,啊。”

“我只是微软的一个技术人员。”

“啊,啊。”

“我们的院长是张亚勤。他是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家。”

“啊,啊。”

“我曾经参加了视窗2000的制作。”

“那很酷。”对方终于说话了。

“我们对你的工作非常感兴趣。”

“啊。”刘蝶雨又不说话了。

“我们很想请你到北京来看看。也许你愿意和我们合作。”

“啊……”

“你寒假如果没有事的话就来吧。坐飞机坐火车都行。我们负责你的旅行费。”

“我很愿意。”刘蝶雨说,“也许吧。”

“他们是微软的吗?”

蝶雨放下电话,心里还在咚咚跳。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年头骗子太多啦。他们是微软的吗?”接着又一个念头:“就算他们是真的,到底为什么找我呢?该不是要把我关起来吧?”

蝶雨这样想着,第一次感觉到“黑客帝国”的惊险离奇。

实际上他不喜欢别人叫他“黑客”。“我没见过黑客。”有一次他这样说,“有的人把人家的网站都弄垮,叫黑客;有的人技术很好,也叫黑客。黑客的意思太多了,如果你认为黑客也是好人,那我就是黑客。”

说老实话,他完全是在不经意中走上这条路的,只是带着几分好奇、几分兴趣,还有几分想要证明自己能力的欲望。

事情是从2002年6月30日开始的。那一天,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举了不少例子说明怎样发现一个程序中的错误。很多在刘蝶雨看来非常困难的事情,顿时变得简单了,就像文章作者说的,“并不需要你有多么高深的知识和多高明的技巧,你只要从特殊的角度去看它。”

“我也一定能做到。”刘蝶雨这样想。

他的思路屡试不爽,他在微软的“浏览器”上到处找,不停地找到“臭虫”,但是微软也在找他。现在,微软终于找到他了。

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

林斌放下电话,就去找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经理王谨,请她安排刘蝶雨在寒假期间到微软亚洲研究院来实习。

“这些都可以是假的。我只认电子邮件。”王谨觉得自己似乎不能说服刘蝶雨,只好转回头来找林斌:“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有意思啊?他问你是不是微软的?”

林斌的电话再次来到湘潭:“你相信电子邮件,那很好,我们的电子邮件地址有‘微软’字样,这不会有假吧?”

春节过后,蝶雨终于来到希格玛大厦。

林斌致电微软总部,说他们要找到的“黑客”现在就在他身边。

“太棒了。”对方兴奋地说,“我们在一起开个会吧。”

“你们想要我做什么?”

林斌对他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如果想继续在‘浏览器’上找‘臭虫’。我们总部的产品组可以和你合作。你找到漏洞,他们马上弥补,打包,然后再给你。你能得到最新的程序,还没有公布的。”

两个人正在说着,蝶雨的手机响了。那是他父亲从湘潭打来的。

“没问题,我很安全。”蝶雨对着听筒说,又抬起头看着林斌:“我觉得你们微软和外面说的不大一样。”

总部佩服得一塌糊涂

蝶雨开始工作了。连续7天,他在“因特网浏览器”上找到7个“臭虫”,一天一个,而且都是很难找到的。他自己很兴奋,微软总部的人更兴奋,惊叹“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

“他的工作简直太好了。”林斌说。

第八天,林斌给了蝶雨一本书,是专门讲怎样编写安全代码的。作者是微软公司产品部门的一个经理,在书中列举了程序员常犯的错误,极为精致周到,所以这本书成为微软程序员的必读书。

林斌说:“读读这本书,你能更好地发现程序员的弱点在哪里。”

蝶雨大喜,拿回去看了第一章,脑子里面马上有了新主意。他试图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直接深入到书的作者领导的那个小组中去。

林斌听了他的想法,觉得不会有结果:“书是他自己写的,他不会在他领导的小组里犯错误。”

但是蝶雨更相信自己的直觉。

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蝶雨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发起了他的“战役”。当他使用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个字母的时候,“浏览器”没有任何问题。他继续扩张到第二种方式,仍然没有问题。他一口气做下去,不断扩张出新的表达方式,字符串延伸到第81次,系统的毛病显示出来,他笑了,再接再厉,扩张出至少两百种变化,字符串形成前所未有的长度。结果发现,从第81种变化开始,一直到第100种,系统都会出现问题,最后他莫名其妙地进入一个银行的网页。

“真是太绝了。”林斌说,“别人的测试,只变化十几次、二十次,已经不得了。实际上他的变化是从0到200多次。就是在中间一个短暂的阶段,他发现了问题。问题报告总部,那边的人佩服得一塌糊涂。”

“这种测试,我们根本想像不到。”微软总部的安全小组回电说。

作者简介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主任编辑、著名记者和畅销书作家、法学硕士。主要著作有《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

“微软小子”的成长模型

1.他们的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关系。

2.严格的家庭教育与宽松的家庭教育都能使孩子成才,当然,这些微软小子无一例外希望有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

3.考试的“第一名”与后来的成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在学生时期?他们更多地处在第三到第十名的位置上。他们的座右铭是“不必在意名次”。

4.80%的人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拥有广泛的兴趣,而不只是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他们用在背课本和做习题上的时间,大大低于同学中的平均值。

5.他们并没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商,事实是,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情商都显示出比智商更重要。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拥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6.他们全都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而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奥秘全在课堂之外。例如:教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朝哪个方向发展。

7.作者还将“微软小子”称为E学生,即他们具有高情商(EQ),将学习视为乐趣(Enjoy),追求卓越(Excellence)。这显然与传统应试教育只注重开发学生智力,而忽视开发学生情商相悖。

  • 评论列表:
  •  酒奴殊姿
     发布于 2022-07-07 13:34:24  回复该评论
  • 他既可当作植入被攻击端的木马,也可作为正当的网络远程管理利器。黄鑫自己从未用他黑过所有一台别人的计算机,如同一个纯粹的剑客武痴,他关注的只是技术本身。 在那场中美黑客大战中,许多人都用了黄鑫写的
  •  弦久顾执
     发布于 2022-07-07 13:31:17  回复该评论
  • 要性。 其实就黑客的定性而言,身为一个数据库研发程式员的黄鑫或许根本算不上一个黑客,他从来没有黑过所有一个网站,甚至在研发测试冰河的时候也是利用自己和朋友的计算机来检验。然而我们不能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