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入侵

入侵网站,破解服务,入侵服务,渗透测试,网络安全

伪装红包盗号木马(伪装被盗号)

本文目录一览:

微信诈骗案例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  

2017年10大典型微信诈骗案例,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再给骗子可乘之机!

一、接龙红包

分析:接龙红包拼的是手气,通常抢到最少或最多的继续发。类似玩法还有比红包尾数大小、石头剪刀布等。一些庄家会利用软件做弊,设定不抢最小包或最大包、尾数修正、单双、等;至于石头剪刀布、丢骰子根本不需要软件,先把网络断开,接连发送几个骰子,无网络状态则发送失利,然后玩的时候连接网络选点数大的那个重发,骗取不知情的玩家。

另外由于每人每天发红包的限额只有5000元,群主会招聘代发红包的人员。当成员达到限额、又需要发红包时,就转账给群主,由群主请人代发。群主和代发者会拿5%到10%作为提成,剩下的钱发到群里。

二、抢红包神器

分析:为了抢到红包,运用抢红包软件作弊的做法慢慢传开,在某宝输入“抢红包”,各种控制尾数、降低小包概率等的“神器”价格从几毛钱到几百元不等。其实抢红包软件中暗藏木马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安装使用,个人信息面临被窃取、微信钱包及银行卡余额被盗走的风险。就徐女士案例,民警调查发现该抢红包软件含木马,她在登录时要输入微信帐号和密码来绑定,导致余额被盗。

三、合体“红包”

分析:微信并没有推出此类需要 “转发”才能获得的红包,真红包拆开后资金会自动进入零钱账户。该类诈骗案件为个别公众号滥用企业付款功能仿造微信红包,通过“合体抢红包”、“转发分享领红包”等方式对“红包”实施诱导分享,目的是获取用户个人信息,也是一种营销手段。

四、AA收款“红包”

分析:“AA收款”不是红包,而是一个微信支付平台还款系统,骗子利用部分人不了解微信AA还款服务制造骗局!很明显的区别是,微信红包在微信群里显示为橘红色,点击后会直接显示是否抢到红包, “AA收款”显示的是一个方块状的红底白字图标,并附带链接,点击后需要输入支付密码。

提醒:收任何红包都不需要输入密码,凡是需要输密码的“红包”都是骗局。另外单个微信红包的限额是200元,超额红包可确定为诈骗。不过特殊节日微信限额可能会被打破,今年5月20日微信破例将单个红包限额提高至520元,但仅限当日00:00--23:59时段。

五、木马“红包”

分析:这就是个谣言,微信官方团队也第一时间进行了辟谣。首先,外部链接无法伪装成微信转账或红包,微信里的转账和红包都是专门的防伪消息,跟外部链接从外观上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木马主要通过含有诱导性内容的短信以及非正规的应用app下载的方式传播,无法利用微信的红包、转账等功能进行传播。所以,用户可以放心使用红包和转账功能。

六、付款码截图

分析:该类骗局在于受害方搞不清微信的付款码和收款码。骗子通常会以当日红包上限或者扫二维码更方便为由索要二维码,并误导受害者将付款码当成收款码。根据微信钱包使用说明“在安全系统保护下:每笔小于1000元订单无需验证支付密码”,也就是说商家使用扫码枪或者摄像头扫付款码即可直接完成交易,不需要密码。

提醒:微信收款二维码无需进入微信钱包,直接点击微信右上角的“+”,进入“收付款”-“我要收款”就是收款二维码。

七、身份克隆

分析:该类案件主要在于受害者没有确认同事身份而造成的。由于微信非实名制,任何人都可以把昵称改成你的名字,头像改成你的照片冒充你,从账号上无从分别真伪。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漏洞,设置场景层层铺垫,将受害人引入精妙圈套。且微信群组可以直接拉好友进群不需要本人同意,看着一群熟悉的头像与名字,很难辨别真伪。类似的案件有克隆身份向亲友借钱、充话费等。

提醒:网聊涉及钱财须谨慎 ,应当面或电话核实。

八、微信盗号

案件:小琳的微信收到好友消息,称手机刷机后联系人号码没了,要重新新建联系方式。得到小琳手机号码后,对方又发来微信称登录微信需要好友验证,要小琳把收到的验证码发给他。小琳将验证码发过去后却登不上自己的微信,再修改密码登陆零钱已没有了。

分析:微信盗号方法十分简单,知道账号或者绑定的手机号码后,使用手机号码验证可以绕过密码直接登录。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漏洞在骗取你的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可以轻易盗号。注意很多骗子可能会分两步,第一步先骗取你的号码,第二部隔段时间会伺机说需要发验证码或者网址到你的手机,这样的骗局往往容易掉以轻心。

提醒:1、不要轻易将手机号和验证码告诉别人。2、微信钱包登录移动要设置密码。

九、扫码送礼

案例:今年315晚会模拟了一个典型生活情景剧 “扫二维码免费送一桶油”,不少网友抱着扫完关注领礼品后马上取消关注的心态,对扫码送礼活动来者不拒。可是却不知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卡号包括密码等都被骗子一览无余,导致资金被盗。

分析:二维码暗藏木马风险,光从表面难以辨别其是否隐藏病毒木马。该类案件利用受害者侥幸和贪图小利的心理,以丰富的奖品为诱饵引导大家扫码,但实际这些二维码带有手机木马病毒的下载网址,一旦不小心安装盗刷就发生了。

十、砍价0元购

案例:吴女士参加某公众号的“砍价”买包活动,只要邀请朋友在链接页面中帮忙‘砍价’就能低价买到女包,最低可砍至0元。在十几个群都发红包叫人帮砍价后,包包总算降到0元,但兑换时却显示库存不足,与商家联系被告知活动限量5个。

分析: 微信“砍价”是商家常用的网络营销方式,或是骗取个人信息与钱财。参与砍价多数要提交个人信息,而你邀请数十数百个朋友砍价后,以为将六千块的苹果6S砍到两千块,最后买到的只是一个山寨机,甚至根本没发货。而微信用户并非实名,案件调查取证难大,损失难以挽回。

小贴士:微信砍价活动也不乏真的,砍价前要先核实信息真伪。

十一、 微信投票

案例:今年4月,白女士参与某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萌宝宝大赛”, 不用缴纳任何费用直接微信报名即可。报名后白女士发动亲朋好友一起投票,并花6000元找人刷票,结果排名还是落后。

分析:微信投票活动大多需要参与者提供真实相片、姓名、生日、手机号,存在个人信息被倒卖可能性。帮忙投票的也一样,投票外链还可能隐藏木马。另外切勿轻信网络“刷票”,此类存在比赛主办方与刷票公司合作从中提取分成的可能,而主办方在后台可随时改动数据,花再多的钱刷票也可被别人超越。

小贴士:对来源未知的活动要谨慎参与,仔细辨别主办微信公众平台和赞助商。

十二、爱心传递

案件:“爱心传递:有人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杨雷雷,考点在五中,请朋友们转发,让杨雷雷联系这个号码:153XXXX6909。快转起来吧!”高考前几天,这则爱心接力在朋友圈疯狂传开。不少考生和家长没有经过核实就转发到朋友圈。有市民拨打了联系电话,短短几秒钟就被收取5元话费。

分析:该类案件十分常见,大部分人只想到爱心,于是随手就转发,却不考虑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许多人觉得我只是转发而已,真遇上有需要的人,自然会核实。实际这类“爱心传递”的号码多为吸金电话。

提醒:类似案件有“寻人启事”、“免费领狗”等,除吸金电话,还会借此骗取运费等。

十三、微信捐款

案件:白血病女孩黄绮雯向 “白血病公益救助会” 微信公众号发出求救,该公众号很快在微信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并称活动与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联合组织,请大家放心捐款。调查发现该机构收捐款统计与捐款数额明显不符,而后该公众号主体 “深圳市华泰暗夜科技有限公司”不见踪影,大伙给黄绮雯捐的捐款也已消失。

分析:手机转账的快速与便捷让爱心捐款门槛变得很低,郭美美事件后,大家对于微信公益平台的信任甚至在“红十会”之上,很多公益组织扎堆微信开通微信公众号,当然不乏鱼目混珠者。由于微信平台的监管体系存在极大缺陷,这些诈骗组织游离在监管之外,不被排查。大部分捐款的民众也不会关心捐款最终流向,让微信公益骗局更加猖獗。

提醒:爱心捐款应理性对待,尤其要核查发起公益捐款的组织是否是正规组织。

十四、免费试用

案例:王小姐参与了某化妆品公司发起的“免费送香奈儿口红”活动,关注微信公众号并转发活动到朋友圈截图给商家,就可以免费领取原价98元的口红小样,需到付20元邮费。虽然邮费偏贵,但产品比专柜价格还是便宜不少,王小姐立即参加了该试用活动。两星期后,王小姐付了20元快递费拿到的商品却是假货。

分析:这类骗局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骗取“到付高额运费”。为增加活动真实性,一些商家采用“新品试用”等广告词,设置倒计时、滚动的领取名单等提高抢单氛围。最后你领取的不过是成本低廉的假冒伪劣商品,而高额运费并不是普通的快递运单,而是一张快递代收货款的运单。

提示:类似活动有免费送暴龙眼镜、檀木手串等,到付邮费由十几到二十几元不等。

十五、集赞有礼

案例:刘女士参加了本市某影楼发起的“集赞有礼”活动,只要转发活动至朋友圈,并关注该公众账号,获32个赞即可获星巴克马克杯一套。致电影楼确认活动的真实性后,刘女士马上参加活动并集了32个赞, 第二天果真领到一套“星巴克马克杯”。

分析:集赞有礼其实是商家发起的营销手段,目的在于诱导用户分享至朋友圈或填写个人信息,但实际兑换的礼品内容与承诺的不符,多为成本低廉的假货;或以礼品送完为由拒绝兑换。该类营销从2014年就流传开来,当年微信平台还宣布公众号一旦发现4次集赞将永久封号。但微信注册门槛低,此类活动滔滔不绝。

提醒:《广告法》规定,商家只要发布了营销活动,就必须按约定兑现承诺,否则可按照虚假广告和宣传来依法处理。参与者如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商家涉嫌虚假广告、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可以向工商部门举报。

空间里的假红包 点了会被盗号吗

很可能是一种木马程序,市民点击关注这个公众微信账号时,对方已经获取了你手机里的个人信息,包括与你手机绑定的支付宝、微信钱包、网银等账号及密码等,待事后转走你的钱财。目前,这种“发红包”的新型电信诈骗已在广东等地发案。

如果遇到有人向你发送这种“红包”千万别点击,若不慎点击,应第一时间关闭手机网络,然后立刻修改你的网银、支付宝等密码,最后去正规的手机售后部门刷机或重置相关系统以彻底删除这种木马病毒。

qq红包被盗怎麽办被别人开通财富通盗走了

QQ被盗你登陆过的电脑或手机中木马了,对方是个高手哦!首先不要着急申诉,先把电脑重新做系统或者确保能杀掉木马病毒,这非常重要!否则您填写的申诉资料还有可能被盗号者知道,那就麻烦了,不要尝试手工删除木马,因为要是您中了木马都不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能力来删除木马的。或者您找一无木马病毒的电脑来填写申诉表或者去朋友电脑那里填写,总之一定要保证电脑系统绝对安全。否则会再被盗或反被对方申诉!

QQ被盗应选择【账号申述】:在QQ的登录窗口,点击【找回密码】,按照上面的提示,填写验证码,然后按下一步,这里因为密保已经被修改,所以选择【账号申述】,需要填写一些资料,如果你有身份证等信息,可以填写上去。如果你没有的话,就填写你的姓名,然后再填接收信息的【邮箱账号】。邮箱账号填写你的另一个可以登录的QQ邮箱,不能填写你已经被盗的QQ邮箱。打开邮箱,打开一封QQ安全中心申述的邮件,复制里面的验证码。把验证码填写到验证码的输入框中。

下面如果你还记得以前使用过的密码,那么可以填写以前使用过的密码。还可以填写你经常登录的地区。这里我们填写以前用这个QQ经常联系的好友QQ号码,然后点击提交。这时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把上面的回执编号复制好。填写上去的好友就会收到一封邮件,叫他点击邮件中的连接,然后把回执编号填写上。最后等待3-4个小时的审核时间,如果审核通过我们就可以重新设置密码和密码保护了。注意运用些申诉技巧,申诉成功率更高(有原始密码基本能申诉回来)!!

QQ被盗,小心亲戚朋友被骗!通知一下为谨防冒充你去诈骗亲友们的钱财!

QQ被盗或申诉回来再次被盗关键是:在电脑或手机中已经被植入能盗号的木马病毒了(很严重!),或者在中木马病毒的设备上登陆过QQ。请赶紧对自己的电脑或手机的杀毒软件升级到最新,然后全面全盘杀毒;如果还查不出木马或病毒,就需要格式化系统重装,重装系统后不要立即打开任何电脑硬盘分区,否则厉害的木马病毒会被立刻激活自动安装(复活自己),功能弱的杀毒软件也无法查杀掉,应该立刻上网下载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并升级,然后全盘查杀木马病毒!否则,您的账号即使被找回来,但是会很快再次被盗号!

QQ号申诉回来立刻修改密保和密码,绑定手机令牌和手机号!加强密码安全保险系数

qq红包病毒会盗号吗?

就算是病毒

也得看类型

如果是木马,则有可能

就算是木马,也得看他针对的

是不是QQ

哪六种网络诈骗一骗一个准?

9月20日,2016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进入教育日。各地各校纷纷开展一系列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和防护技能,又重新被提上日程。

《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调查报告》最新数据显示,53.1%的青少年已使用手机上网,31.4%使用家庭台式电脑上网,13.1%使用平板电脑上网,仅有2.4%的青少年使用网吧或学校的台式电脑上网。

青少年网民的数量逐步增多,青少年中上网的比例已经接近80%。青少年使用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工具或者平台的频率已经日益增长。针对青少年的网络诈骗和犯罪也时有发生。

六种典型的网络诈骗,你不得不防

场景一:修改分数

目前很多中学使用了电子成绩发布系统,一些学生假期在家里查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心绪烦乱的时候收到一则消息说,“花钱可以改成绩,包你满意”。

这时,有的孩子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联系发布者,然后对方让其先预付费用,在随后的过程中,骗子利用受害学生的改分心理,多次让受害学生去付款。直到最后,骗子会给学生发一个PS(修改过)的图,表示成绩已经被修改,其实,在成绩管理系统的成绩压根就没有改过。

场景二:游戏盗号

很多青少年都是网络游戏的高级玩家,其所属的账号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在网游交流平台就有骗子提出要高价收购其游戏账号,然后发给被骗者的一个所谓交易平台的链接。

有的孩子就去点击这个链接,殊不知,这个链接就是暗藏木马的盗号链接,只要用户点击了这个链接,那其电脑就会被种上木马,进而导致账号失窃。

场景三:抢红包

抢红包也是一个时下比较时髦的行为,很多青少年包括成年人都乐此不疲,甚至安装抢红包插件。同时,有些伪装成红包式样的木马或者恶意软件的链接也隐藏在其中。

这时,用户插件有可能是恶意软件,会导致手机的信息泄露威胁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的账户安全。在陌生的群,抢陌生的红包是有风险的。

场景四:扫描二维码

街头某产品促销,说扫描其指定的二维码就可以获赠一个饮料或者类似的小礼物。

这时,有的同学就拿起手机毫不犹豫的去扫描二维码,殊不知,二维码本质是一个链接,我们在不能判断二维码是否安全的时候,很可能就将恶意软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到了自己的智能终端,同样会导致信息泄露,引起很多可推测的损失。

场景五:汇款、充话费

社交网络中,突然一个熟悉的人让帮忙汇款或者充话费。看起来这个人特别熟悉,头像也是熟悉的,就是号码是陌生的。

这时,有的同学就会不假思索的按照发来的消息去汇款或者充值,其实,这也是一个骗局,利用从朋友处获得的账号权限去骗取钱财。所以,要核实消息发送者的真实身份。

场景六:朋友圈

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二师兄”发朋友圈导致“唐僧”的行踪被妖怪实时掌握。所以,最好不要随意将隐私发布于朋友圈中,朋友圈有分组的功能,也可以用起来。

青少年安全上网有妙招

青少年的网络知识较为欠缺,同时由于心理发育尚未完成,让其按照成年人的思维去设置强密码、不轻信陌生信息或者邮件的内容难度显而易见。那么,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又该如何护航呢?

1. 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站。

2. 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

3. 要培育一个理念,就是“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同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也要对一些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进行防范”。

4. 家长或者监护人可以采用一些防病毒软件的“上网管理”功能模块来给孩子的网络环境设置白名单以及控制实际用网的时间等等。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常识,和孩子一起共同提高应对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

5. 监护人可以协助孩子设置强密码,而不是简单的生日或者数字123456等弱密码。

6. 监护人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对邮件或者社交信息进行有效过滤。

7. 监护人要引导青少年不要随意连接不明来历的Wifi,不要随意点击别人发来的链接、不要随意安装不明来历的软件、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等等。

8. 教育机构,比如学校也要适时的引导学生正常用网,普及网络安全常识。

青少年的网络防范水平,其实只是整个社会防范水平的一个缩影。网络安全要从小抓起,尽早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我们常说“少年强则国强”,其实,网络安全领域亦然。抓好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我们的未来就是网络强国。

编辑:纪阿黎

(专家:谦恒,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安全专家、博士,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 评论列表:
  •  弦久颜于
     发布于 2022-07-15 06:12:55  回复该评论
  • 。空间里的假红包 点了会被盗号吗很可能是一种木马程序,市民点击关注这个公众微信账号时,对方已经获取了你手机里的个人信息,包括与你手机绑定的支付宝、微信钱包、网银等账号及密码等,待事后转走你的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