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入侵植物的入侵原因
加拿大的生物学家约翰·克里罗诺墨斯基于温室的实验,发现了入侵植物获得成功的秘密。他发现入侵的野草能够超常繁衍,这是因为这些野草移植到新土地后,就躲开了原生土地上的病原体。当然,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有入侵他乡的本领,大多数植物还是喜欢″家乡″生活,移栽他乡可能难以繁殖,或者产量降低。
美国生物学家拉甘·卡拉威的观察更支持了克里罗诺墨斯的结论。他们研究的是北美洲恶名昭著的斑点矢车菊,它是一种从中欧入侵到北美洲的顽固杂草。研究人员把斑点矢车菊的种子分别种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消过毒和未消毒的土壤中。比起在未消毒的北美洲土壤中,斑点矢车菊在消过毒的北美洲土壤中,长快了一倍半。可是相对于未消过毒的欧洲土壤,它们在消过毒的欧洲土壤中长快了9倍之多。这显示欧洲土壤里有更多不利于矢车菊生长的病原体。斑点矢车菊的克星的确让矢车菊在欧洲不能太放肆。当他们把斑点矢车菊种在法国的土壤中,它们在种过丛生禾草的土壤中过得比较好,这可能是因为种过丛生禾草的土壤中没有太多斑点矢车菊的克星。 除了发现入侵植物可以逃避原生地的病原体外,卡拉威进一步发现入侵植物还能和新土地中的微生物结盟。研究人员在美国蒙大拿州的同样区域种了两拨斑点矢车菊,一拨种在新的土壤中,一拨种在原来种过斑点矢车菊的土壤中,结果曾经种过斑点矢车菊的土壤长出较多的斑点矢车菊。经过对该地的土壤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这些斑点矢车菊不仅躲开了原生地上的病原体,还和土壤中的菌根真菌等微生物结盟了,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荷兰陆地生态中心的研究人员范·威姆指出,入侵事件对于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有两个层面的意义:躲开了坏菌,遇上了好菌。这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有两层意义:第一,通过输入原生土壤的病原体去制约入侵物种;第二,发现干扰本土有益植物的微生物,并想办法消灭这些微生物,这样就可以提高有益植物的产量。克里罗诺墨斯指出,找出入侵植物的克星的具体名称,是他们进一步要做的事情,也是实现威姆指出的两层意义的基础。
《生命第九集植物》观后感
一套精美的系列纪录片,耗时10年拍摄而成,由著名的BBC拍摄,它就是《生命》。它展现了地球上千奇百怪动物的生活世界,令人眼界开阔。这篇文章里我要讲的就是《生命》系列的第四集:《鱼类》。它主要从猎食、住所、繁殖等方面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鱼类生活,为我们揭开了海面下面的一个个秘密。
团结力量大——凤尾鱼
我们平时心安理得地吃着美味的凤尾鱼罐头,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海洋里的野生凤尾鱼们却是具有团结精神来躲避天敌的。除非是它们数量上占了劣势,以它们团结的配合和精确的闪避速度,逃脱掠食者的追捕倒是不算什么难事。几只海豹前来,鱼群迅速地紧密组成一个极具变化性的巨大方阵,密集的鱼儿遮住了从海面上透下来的阳光。不管海豹从哪个方向冲进方阵,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被搞懵的海豹们只好悻悻地离开。鱼儿都有如此的团结精神来共同面对危险,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勇者生存——小虾虎鱼
小虾虎鱼为了生存,它们的祖先渐渐远离了海洋,来到了淡水。在一座陡峭的垂直崖壁上流淌着一条迸溅出白色水花的大瀑布。水从崖顶渐渐流下,崖壁终年经受着水的洗礼。小虾虎鱼就要从崖壁的底端依靠自己如吸盘般的身体爬至崖顶。这是它们命运的转变,它们只有放手一搏,才有可能成功。它们有的在半路上需要爬进崖壁上的窟洞休息,而有的因为没有预先准备充足,体力不支而摔下了万丈崖壁。生与死只是一瞬间。这条勇者之路只有少数英雄才能走下来,崖顶的瀑布又连着一条美丽的溪流,它们就在那里生活,繁衍,结束余生。它们的卵又会被冲回大海,他们的后代,又走上了一条循环之路。那些成功的小虾虎鱼,无一不是勇敢而又做好了充足准备的。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永远都是如此神奇。我们能从其中得到感悟,开阔眼界,真是受益匪浅。愿你也能好好地感悟生命,从鱼类甚至是其他事物身上,得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
观看bbc记录片生命第9集植物,写一篇观后感
范文:
bbc纪录片《生命》中,植物篇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
如植物利用风力、水力和动物的皮毛来繁殖。知道了植物的进化过程:先是藻,然后是苔藓,再后来是被子植物,最后是显花植物。也让我知道了植物是如何利用昆虫授粉的,一些植物还会保护自己。
如西番莲的叶子会产生黄斑,模仿蝶卵,使映蝶以为这片叶子已被别的映蝶占据,就不会再在上面产卵,让孵出来的幼虫吃掉叶子。
也懂得了猪笼草等植物捕食昆虫的方法,大部分猪笼草都是先用蜜来引诱昆虫,昆虫飞来舔食香甜的蜜,踩到光滑的四壁,就会滑下去,然后猪笼草的盖子关闭,昆虫无法逃走,会在里面被消化掉。狸藻则是趁蚊子的幼虫孑孓离它很近时,将孑孓快速吸入小囊内,然后消化。
这部纪录片让我明白了在大自然中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因为如果失去一种植物,就有可能失去一种昆虫,也可能会使另一种植物失去授粉者,或使某种哺乳动物没有食物。所以我们要全力保护濒危植物,防止以后产生一连串的后果。
警惕生物黑客!凤眼小妖精—水葫芦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称一个国家侵略另一个国家的行为叫“入侵”,这种“入侵”会造成家破人亡、饿殍遍野(如图1)。但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入侵”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战争。
图1
放眼美丽的江城——有百湖之市之称的武汉,一到春季,闹人的“小妖精”就会出现在各个湖泊面上,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孤军奋战。入夏后,它们会自然得连成一片,并开出镶嵌着凤眼的紫色花朵,所以又叫凤眼莲、水葫芦(如图2)。乍一看,还挺美!
而你正欣赏这美丽的花的时候,可能就会看到,湖面上三三两两开来了渔船,工作人员开始打捞这些植物,然后运往垃圾场进行焚烧。因为这个植物还有一个不讨喜的名字:入侵植物。
图2 水葫芦开花(摄于武汉植物园)
也许有人会问,植物不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礼物吗?为什么还有“入侵”这一说呢?
其实,很多植物都是由国外引入我们国家,但如果某些外来植物破坏了被引入地的自然环境,并对人们的生活、健康、生产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就称这种植物为“入侵植物”。
入侵植物都是外来植物,并且大部分入侵植物会以两种途径被引入。
第一种就是有意引入。根据其植物的特殊功能,如:观赏、饲料等,而被所需要的国家引入。
第二种是无意引入。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种子交换、商品贸易时,入侵植物种子混在其中,或者被外来交通工具引入。
通过这两种方式引入的入侵植物已对我国特别是华南、华中、华东地区的经济、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危害。
现在,让我们来聊聊这个闹心的“小妖精”——水葫芦是如何从“赏心悦目”到“众人喊打”的。
水葫芦,也叫凤眼莲,其英文名为water hyacinth,Water为水的意思,hyacinth为风信子,两者结合又译作“水中的风信子”。人们认为它盛开的花束犹如风信子一样,故得此名。当初,水葫芦是作为外来植物有意引入中国的,它原产于南美洲,属多年生漂浮植物。花为浅紫色,呈多棱喇叭状。最上一枚花瓣上生有黄色斑点,看上去像凤眼,也像孔雀羽翎尾端的花点,非常耀眼、靓丽。正因为其独特外表,曾多次参加展览会,并于1884年在美国国际棉花博览会上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魔鬼花”等(如图3)。
图3
我国最初引入水葫芦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作为猪饲料(如图4);
图4
二是因为它有靓丽的花束和饱满的叶子,可作观赏用;三是因为它是净化水质的好帮手。研究表明,水葫芦是净化污水的生态功臣。在适宜条件下,1公顷水葫芦能将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掉,水葫芦还能从污水中富集镉、铅、汞、铬、铜、锌等重金属元素(如图5)。
图5
由于以上原因,水葫芦在刚刚引进中国时受到热捧。
然而,水葫芦给昆明人带来的却是灾难(如图6)。
图6 泛滥的水葫芦(2007年一位网友拍摄于昆明滇池周边)
起初,水葫芦是作为净化水质的植物被盲目种植在滇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滇池的水葫芦开始蔓延,繁殖能力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范围。据有关报道证实,20世纪70年代,我国昆明滇池水质均为III级水质,80年代后受到污染,90年代后期因为污染严重,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泊之一。而“水葫芦”,正是造成滇池现状的罪魁祸首之一。
那么,水葫芦是如何由治理水质的“帮手”变成污染水质的“凶手”的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水葫芦在故乡南美洲有专食天敌水葫芦象甲(Neochetina eichhorniae),它的成虫可大量取食水葫芦的叶片,造成其光合面积减少而发育迟缓,植株逐步缩小等(图7.8)。但在中国这项技术并未得到广泛推广,主要是因为一些地区的冬季气温低,水葫芦象甲无法越冬;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们不再用它作天然植物饲料,加上工业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对水葫芦的生长极有利。一旦种植,水葫芦就能迅速繁殖,将整个水域覆盖得严严实实,长时间将阳光、空气隔离,降低水体含氧量,导致水生动物死亡。不仅如此,水葫芦还富集重金属,死后腐烂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这样使得水葫芦变为一大公害。
图7
图8
生长和破坏能力如此之强的水葫芦到底是怎样繁殖的呢?
水葫芦可以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其无性繁殖能力极强,一旦受到外力干扰,它的匍匐茎(如下图红色箭头所示)就会断裂,形成新的无性分株。它的无性繁殖后代一产生便具有根系,能够独立生长,依次循环(图9)。
图9
那么,身为普通大众的我们面对水葫芦的“入侵”能够做些什么呢?
1. 水葫芦的生长繁殖需要在水质污浊、水质富营养化程度高、流速较慢的水域。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使用含磷量低的洗衣粉等。
2. 因为水葫芦的花开的非常漂亮,所以很多花卉商家将其作为家装的盆栽,但在家里已经种植了或者将要种植水葫芦的朋友,当您将要丢掉水葫芦的时候请不要丢入河水湖泊中。
经常参加义务打捞活动,为抵制水葫芦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武汉植物园科普创作团队程嘉宝
监制:中国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